众联汇浅谈《消费资本论》对的“道”与错的“术”
阅读 458 · 发布日期 2021-10-15编辑导语:在前面两篇文章对“消费化资本转股”以及“社群制企业”的话题进行讨论后,作者用两天时间拜读完《消费资本论(第三版)》,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发人深思。因此,本文主要谈...
我在2020年10月14日写了一篇文章《用资本战胜资本》,12月30日写了续篇《用资本战胜资本(二)》,两篇文章的核心内容都是围绕着“消费化资本转股”“社群制企业”两个主题。
还是书读的太少了。2021年9月下旬,一次偶然的机会,了解到有这样一本书,《消费资本论》(作者:陈瑜),主要内容就是“消费化资本转股”的加强版、学术版,而这本书最早出版于2005年。可见,早在多年前,“消费资本”的论点就引起过很多关注和讨论。
用两天时间拜读完《消费资本论(第三版)》,其中一些内容发人深省,让我受益良多,另外也有一些内容,让我看到陈瑜教授所推崇的“消费资本”和我个人所构想的“社群制企业”两者有相同的地方,同时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这篇文章,主要就是想聊聊“消费资本”与“社群制企业”的异同。
一、道与术
以我个人来看,《消费资本论》堪称一本神书,正如陈瑜教授在自序中所言:
《消费资本论(第三版)》通过对商品经济过程的分解,充分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全部真实过程,进一步深刻地、具体地揭示了企业利润形成的秘密:企业利润是由三种资本——货币资本、知识资本和消费资本共同创造的。
因此,应由三种资本所有者共同参与利润分配。这一发现,从根本上动摇了流行几个世纪之久的货币资本所有者独享企业利润的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为亿万消费者和知识资本所有者共同参与企业利润分配,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
为解决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这一市场经济久治不愈的痼疾,彻底打破社会分配不公的格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2021年9月下旬之前,我并不知道有《消费资本论》这样一本书如此系统的阐述过“消费资本”。
在此之前,我只是凭着自己的直觉,摸索出“消费化资本转股”“社群制企业”这样的想法。
但无论怎样,我对于“消费资本”的价值和意义都抱着极大的期待,完全认可陈瑜教授自序中“消费资本的发现、崛起,将为解决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这一市场经济久治不愈的痼疾,彻底打破社会分配不公的格局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的论点。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一本“神书”,自出版到现在也有16年了,这么多年过去,为什么它并没有成为一门“显学”广为人知,而且不仅没有成为“显学”,还被一些企业假借“消费资本”之名以行“传销”之实,以至于被诬蔑为“经济邪教”?
以我个人的浅见,陈瑜教授所推崇的“消费资本”有道、术两个层面。在“道”的层面,旗帜鲜明、立意高扬、终将成为趋势;但在“术”的层面,则有点敌我不明、弃长扬短、易为宵小所趁。
二、“消费资本”的道
《消费资本论(第三版)》中的这些观点,可以看做是“消费资本”的“道”:
1. 重生产轻消费
2. 商品经济全过程 = 商品经济的生产过程 + 商品经济的消费过程
3. “商品经济全过程”表现为如下三个环节或者说三个阶段:
生产资本由于购买了生产场地、原材料和零部件,而完成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商品生产的准备过程;
而工程师、科技人员和能工巧匠(工人们),则是利用已有的生产场地把原材料和零部件转化为产品。——这是知识资本发挥作用的过程,即生产过程;
产品只有进入市场并由消费者购买之后,才能实现其价值和利润——这是商品的消费过程。这一过程则是消费资本的载体——消费者完成的。
——《消费资本论(第三版)》第452页
4. 由上述第3条内容可以直接引申出如下几个结论:
市场经济的资本构成应包括生产资本、知识资本和消费资本三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唯一的货币资本;
社会财富——当然也包括企业的利润——是由生产资本、知识资本和消费资本共同创造的;
三种资本的载体即三种资本所有者,应当共同参与社会财富和企业利润的分配。
——《消费资本论(第三版)》第452页
5. 将消费向生产领域和经营领域延伸
6. 消费资本是第一资本,是资本之纲
7. 消费资本可以使消费者成为市场经济的真正主人
此外,书中还有这样两段话,相信是那些视《消费资本论》为“经济邪教”的人所忽略的:
8. 异同
9. 储蓄即投资、储户即股东
一个致力于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出最佳解决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人类社会最科学、最公平的分配制度,使数十亿人能够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经济理论,只因为“术”层面的一些偏差,而让众人完全忽视了它在“道”层面的巨大价值和意义,以至于被诬蔑为“经济邪教”,想来“消费资本之父”陈瑜教授这些年来心里的难言与不甘,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
那么,“消费资本”在“术”层面,究竟是出现了什么样的偏差,以至于此的呢?
三、“消费资本”的术
“消费资本”的“术”,陈瑜教授是这样构想的:
当消费者购买企业的产品时,生产厂家和商业企业应把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采购视同是对本企业的投资,并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把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返给消费者。
此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已不再是单纯的消费,他的消费行为同时变成了一种储蓄行为和参与企业生产的投资行为。于是消费者同时又是投资者,其消费转化为资本。
在“术”的这一层面, 以我个人的浅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力量被打散
当消费者都是以个体的身份去参与“购买——视同对企业的投资——企业利润返还”链条中每一个环节时,“消费者”作为一个合集的概念是被弱化了的,被弱化成了“一个一个有名有姓的消费者”——说的再狠一点,就是一盘散沙、乌合之众。
这盘散沙里的每粒沙子,都更关注自身的利益(企业返还了多少利润),以至于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力量。
所以,不能分散,而要集中。
该怎么集中呢,接下来的第4点里有一个思路。
2. 形成不了“真正的资本”
把企业利润的一定比例返给消费者,个体消费者固然得利,但“消费资本”实际是处于一种始终有增有减的不平衡态,一方面它要去做“投资”、去增殖,另一方面它要分利返给消费者(这部分占比更大)——这会削弱它作为资本持续增殖的基础能力。
“消费资本”产生的价值,最终要回馈到消费者身上,但不能以“企业利润”的形式。因为这会让“消费资本”变成一个“残缺的资本”,而非“真正的资本”。
不以利润的形式回馈给消费者,那该以什么形式回馈呢?在下面第4点里有一个思路。
3. 未正视生产资本、知识资本、消费资本三者的关系
在这三种资本中,通常我们都认可“生产资本”的重要性,因为缺少了它,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工厂建不起来、公司开不起来,后面的一切就都是空话。
但仔细剖析,我们就能发现,在这三种资本中,“生产资本”是最容易被替代的一个。
如果我们把“生产资本”简单理解为“货币资本”,也就是钱,那么你会发现,“知识资本”可以搞到钱化身为“生产资本”,“消费资本”也可以搞到钱化身为“生产资本”。反过来呢,“生产资本”本身却并不能化身为“知识资本”和“消费资本”。
一个力量比较集中、基础比较牢固的“消费资本”,觉醒后自己就可以建工厂、开公司、运转业务,是不需要其他资本再来作为“生产资本”分一杯羹的。
从另一个角度,也能看出“生产资本”与“消费资本”是竞争大于合作的。
“生产资本”是既得利益者。“消费资本”出现,并参与社会财富和企业利润的分配,实际是在抢“生产资本”所占有的份额。
这是一场不亚于几百年前资本主取代封建主的变革,虽然不至于再产生当年那样剧烈的动荡,但想要以请客吃饭、宾主尽欢的心态来对待,多少也有点过于错估形势、敌我不明、所托非人了。
“消费资本”的出现,不只是要在商品经济全过程里露个脸、应个卯、分点利,而是要在力量壮大后,作为主导力量,控制商品经济全过程,挤占甚至挤走属于原既得利益者“生产资本”的份额,使“生产资本”逐渐离开商品经济历史舞台的中央,回到它应在的位子。这一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消费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形态,本身也是“逐利”的。
陈瑜教授构想的“消费资本”路径,有点过于依赖作为既得利益者的“生产资本”能够大发好心的分一杯羹给消费者。
事实上,“消费资本”自身就可以成为企业的所有者、管理者,使企业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消费资本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环境下,和“私有资本企业”打擂台,夺回自己失去的东西。这才是“消费资本”的历史使命。
4. 未将消费群体具象化
消费者是一个很大的范围,但可以用“社群”来缩小、具象化,让主题、力量、需求都更集中一些。
社群,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尤其是在社会上面临相同或类似问题,有迫切改善当前处境的群体。典型的有,女性、老年人、残疾人、35岁+。
把“消费资本”具象化为“社群资本”,由“社群资本”来组建、管理“社群制企业”。“社群制企业”则有这样几个特征:
企业的全体消费者就是企业的所有者;
企业的产品特点、回馈内容,都围绕着“为社群服务”这一核心主题;
不直接给消费者回馈企业利润,而以扩大生产、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横向拓展产业为主,并将解决社群最急需的社会问题作为回馈。以老年人社群为例,“老年人社群制企业”根据企业的规模和实际能力,最开始以“养老”为回馈内容,随着规模和实力的提升,可以逐渐增加“医疗”“旅游”等服务于老年人的主题。
四、上下求索
对的“道”结合对的“术”,才能让这条道走通。
于我而言,“消费资本”是对的“道”,但“社群制”是不是对的“术”,我不知道。需要有人探索,有人实践。
上下三千年,唯求索之心不绝。
一站式技术+营销服务品牌-众联汇网络-全国服务热线:400-9204-301,欢迎关注众联汇科技以及91助商宝公众号!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